2021年学考复习指导地理西城-4.典型例题-地理学考-典型例题-中国分区-典型例题-3.中国分区(含解析)
典型例题——中国分区 【例题1】2019年12月,耗时11年、全长648千米的成贵高铁全线建成通车运营。它的桥梁与隧道比重高达81.5%,被称为“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读图2-2-40,完成(1)〜(3)题。 (1)关于成贵高铁,叙述正确的是() A.穿越了沙漠和戈壁地区B.连接了四川、云南、贵州三省 C.穿越了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D.途经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2)成贵高铁修建耗时长是由于() A.地形崎岖,桥隧众多B.经济落后,资金缺乏 C.高寒冻土,施工困难D.线路较长,供应不足 (3)成贵高铁全线桥隧比高达81.5%,有利于() ①避免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②减少沿线地区的噪声污染 ②减缓坡度变化,确保安全行驶④保护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参考答案】(1)B(2)A(3)D 【命题意图】本题以全线建成通车运营的成贵高铁为情境引入,主要考查对南方地区中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两个小尺度区域特点的认知,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试题分析】(1)要逐个判断四个选项。A选项中的沙漠不对,该区域处于南方地区,没有沙漠;C选
典型例题——中国分区
【例题1】2019年12月,耗时11年、全长648千米的成贵高铁全线建成通车运营。它的桥梁与隧道比重高达81.5%,被称为“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读图2-2-40,完成(1)〜(3)题。
(1)关于成贵高铁,叙述正确的是()
A.穿越了沙漠和戈壁地区B.连接了四川、云南、贵州三省
C.穿越了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D.途经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2)成贵高铁修建耗时长是由于()
A.地形崎岖,桥隧众多B.经济落后,资金缺乏
C.高寒冻土,施工困难D.线路较长,供应不足
(3)成贵高铁全线桥隧比高达81.5%,有利于()
①避免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②减少沿线地区的噪声污染
②减缓坡度变化,确保安全行驶④保护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参考答案】(1)B(2)A(3)D
【命题意图】本题以全线建成通车运营的成贵高铁为情境引入,主要考查对南方地区中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两个小尺度区域特点的认知,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试题分析】(1)要逐个判断四个选项。A选项中的沙漠不对,该区域处于南方地区,没有沙漠;C选项不对,高铁线位于横断山脉以东,未穿越第一级阶梯;该区域主要的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与黄土高原无关,排除D选项。至于B选项,学生据图或者从名称“成贵”可以得出线路穿过四川和贵州两省;仔细观察图中的省级行政区域界,可以看出该线路穿过云南省,所以B项为正确选项。
(2)结合图2-2-40,结合文字资料“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故选A项。
(3)需要正确理解桥隧:沟通河谷或者山谷的两岸需要架桥,沟通山脊两侧可以开隧道,这样能够减缓道路的坡度变化;开隧架桥不是为了减少噪音。修桥隧要尽可能不破坏环境,不增加地震发生的概率,但是并不能避免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例题2】2018年4月以来,我国空军连续多次出动战机绕飞祖国宝岛,丈量祖国大好河山,锤炼提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图2-2-41为空军绕飞宝岛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战机绕飞祖国宝岛,宣示台湾()
A.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B.是我国第一大岛C.自然资源丰富D.海域面积辽阔
(2)战机绕飞路线()
A.穿越台湾海峡B.横穿太平洋C.均在我国境内D.穿过北回归线
【参考答案】(1)A(2)D
【命题意图】本组题目结合热点新闻,考查学生对台湾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对解决相关问题,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实现完全统一的决心。以战机绕飞线路为情景,考查了运用地图描述台湾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相关知识。
【试题分析】(1)选项A与题干中“锤炼提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的说法相吻合,故而为正确选项。选项B、C和D各描述了台湾的一方面特点,与题干无关。
(2)结合图例,在图中找出战机绕飞线路,通过在图中明确台湾海峡、太平洋、中国国界线、北回归线等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能够看出战机绕飞线路未穿越台湾海峡,排除A;仅进入太平洋而未横穿,排除B;已飞出国界,故而部分在国境外,排除C;只有穿过北回归线的说法正确,故选D。
【例题3】“碧水环绕话北京。”河流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颁布后,引起了师生们的共同关注。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依据小组活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以“北京的历史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查阅到史料记载:元朝建立后迁都至原金中都城所在地,该地两年内人口猛增,只得选择新址建立御城即元大都。图2-2-42为金以来北京城区的变迁示意图。
(1)元朝选择新址建都,放弃了莲花池、洗马沟,选取了_________河和_________河,可以解决因为人口增加而带来的_________紧张。
第二小组以“北京的河流”为主题进行学习,撰写了研究报告。图2-2-43为北京市地形图。
图2-2-43北京市地形图
(2)下面是某同学的研究报告摘录,其中有些错误表述。请结合图2-2-43,从中挑出三处。
北京市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大多数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其中温榆河流经通州,与京杭运河相连。潮河与白河汇入官厅水库。潮白河先流经河北省再流经北京市。永定河流经北京城区西南,春季和冬季水量较大。
示例:错误:东高西低
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组以“北京的水资源”为主题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市供水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图2-2-44为2004年与2016年北京市供水总量及来源构成。
图2-2-44
(3)与2004年相比,说出2016年北京市供水来源的变化及其对北京市的有利影响。
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第四小组以“北京的规划与发展”为主题进行探究,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得知,在北京西部、北部山区建立的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屏障和水源保护地。
(4)列举生态涵养区对北京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列出三条即可)
【参考答案】(1)高粱金水水源(供水)
(2)(共有4个错误,找出其中三项即可)
错误1:大多数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
错误2:潮河与白河汇入官厅水库
错误3:潮白河先流经河北省再流经北京市
错误4:春季和冬季水量较大
(3)变化:供水总量增加;供水来源种类增加;地下水比例减少;再生水比例增加;调水比例增加;地表水比例减少;地表水供水总量减少;地下水供水总量减少;再生水总量增加;调水总量增加。
有利影响:缓解用水紧张;保障用水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地下水水位下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河湖水面;减轻水污染等。
(4)提高水质;增加河湖水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减少河流含沙量等。
【命题意图】本组题目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为背景,结合各小组不同的研究主题来设计情景,考查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试题首先考查了阅读区域图提取信息、辨识及描述北京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各地理要素间联系的能力;接着进一步比较不同年份供水结构饼状图,发现并归纳北京供水总量及来源构成的时间演变特点;最终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从供水结构的时间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这两个方面,多角度思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元大都城紧邻高粱河与金水河,放弃金中都城是为了获取更为充足的水源,以解决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水资源紧张问题。(2)北京市城区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地势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从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来分析,北京市主要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依据图中海拔变化,结合北京市主要水系和水库的知识可知,白河、潮河流入的是密云水库,两条河流汇集成为潮白河后,先流经北京市再流经河北省。北京市的河流补给水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北京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所以河流夏秋季水量较大。
(3)参照图例,对比两张饼状图可知,相比2004年,2016年北京市的供水总量增加,供水来源的种类新增“调水”;地下水、地表水的供水比例和供水总量减少,再生水的供水比例和供水总量增加。综合分析这些变化与北京城市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其产生的有利影响可以从缓解用水紧张、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地下水位下降等方面回答。
(4)依据材料,先要理解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是西部、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的作用是“首都重要的屏障和水源保护地”。设问指向生态涵养区对北京平原地区的影响,因此需要先对比西部、北部山区与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立西部、北部山区与平原地区的联系。例如:西部、北部山区位于河流的上游、冬季风的上风向,在这里建立生态涵养区,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在改善平原地区的河湖水质、空气质量,调节平原地区河湖的水量等方面起到有益的作用。
【例题4】“雪域高原科考行。”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区域环境的重要途径。2017年8月19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图2-2-45为青藏地区简图,图2-2-46为青藏铁路沿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图2-2-47为色林错流域示意图。依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2-2-46
(1)青藏铁路的走向大致是,途经的格尔木位于__________盆地。青藏铁路多蜿蜒在海拔3000米_________(以上/以下)。
(2)读图2-2-45,青藏铁路沿线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青藏地区还有耕地和_________(填土地利用类型),后者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区的_________(填方位)。
科考队员发现,自1970年以来,青藏地区的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
(3)图2-2-47中色林错流域内的河流__________________(汇入色林错/自色林错流出),属于_________(外流河/内流河)。
(4)在下面框图内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反映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变化过程。
(5)色林错流域的环境变化()。(双项选择)
A.会导致青藏地区高山海拔上升B.使得青藏地区冰川面积持续增加
C.短期内促进本区域农牧业发展D.若长期持续将导致当地生态恶化
科考启动当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6)从“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中,任选其一,从地理视角进行解释。(至少答出两点)
【参考答案】(1)东北—西南走向柴达木以上
(2)草地荒漠石山林地东南
(3)汇入色林错内流河
(4)加快增加
(5)CD
(6)“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整体气温较低,与南、北极地区相似。
“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海拔高,是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成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作用突出;是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青藏高原是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独特的藏族地域文化,拥有布达拉宫等世界文化遗产。
【命题意图】本组题目以雪域高原科学考察为背景,聚焦青藏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作用。先将青藏铁路作为问题情境,结合地图考查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的相关知识;后以色林错的湖泊面积变化为问题情境,考查湖区的演变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最后的选择性开放问题:从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任选其一进行解释,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青藏铁路从西宁出发经格尔木至拉萨,全线里程达1960千米,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青藏地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两大地形区,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阅读剖面图的纵坐标可知,青藏铁路途经地区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
(2)阅读图2-2-45可知,青藏铁路沿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和荒漠石山。除此以外,青藏地区南部河谷有部分耕地发展种植业,林地主要分布于该地区东南部的三江并流地区。
(3)依据河流与湖泊的关系,结合色林错流域图可知,湖区是流域内地势最低的区域,故而河流汇入色林错(咸水湖)属于内流河。
(4)自1970年以来,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纳木错成为我国第二大咸水湖。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在降水量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气温明显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带来汇入湖泊的水量增加,最终使得湖面扩大。填入的词语应体现变化的过程性和前后联系。
(5)由上题可知,色林错环境变化的前因,本题考查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色林错湖区面积扩大,水量增加,短期内有利于该地区农牧业的发展。但长此以往,冰川的加剧融化会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故选C、D项。
(6)先要从四个称谓中选择其一来分析。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核心特征是高寒,地域文化最具特色的是藏族文化。①“亚洲水塔”体现的是三江源地区水环境的特点,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固体淡水资源丰富,成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②“地球第三极”集中表现在“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由海拔高带来的空气稀薄、气候寒冷、人迹罕至等特征,与两极地区有一定相似性。③“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说明青藏地区对我国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草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④“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方面可以从藏族特色文化、布达拉宫等藏传佛教文化遗产等角度回答。